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院王博翔应邀到威尼斯wns8885566讲学

发布时间:2024-09-09浏览次数:10



8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王博翔研究员应邀来到物理学院,为与会老师和学生带来了题为“基于可逆金属电沉积的自发辐射制冷电致变色技术”的精彩报告,展示了其团队在电致变色显示技术方面的最新突破。

电致变色显示技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下一代室外节能显示的重要候选者。然而,传统电致变色材料的色彩切换通常依赖于光学吸收的变化,这在强烈的日照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热负荷,导致显示设备温度上升,进而影响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和电致变色材料的耐久性和寿命。对此,王博翔博士提出了全新的技术理念,将被动式冷却技术引入电致变色显示器件,解决了在日照下设备散热的难题。

报告中,王博翔老师详细介绍了他们开发的一种集成了多色彩切换和日间辐射制冷功能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基于光学纳米腔设计及可逆金属电沉积技术,团队利用Fabry–Pérot共振的动态激发与消散,成功实现了具有高反射率和多色彩切换的显示设备。这种创新器件在强烈阳光下工作时,不仅能够实现色彩的切换,还能够使设备温度较环境温度降低2.6至5.3℃,大幅减少了热负荷,同时保持了设备的高稳定性和长循环寿命。

王博翔老师指出,这项技术为未来的室外节能显示设备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显示设备在阳光下的温度,还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这一研究成果无疑将推动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应对全球能源消耗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

报告结束后,王博翔老师与现场的师生们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细致解答了与会者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这场深入的学术交流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电致变色显示技术与自发辐射制冷原理的理解,还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前沿科研思维的碰撞与创新动力。

专家简介:

王博翔,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青年研究员,2020前沿实验室独立课题组长。201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导师赵长颖),随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留校工作,历任博士后、助理教授、副教授,202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长期从事微纳尺度热辐射、超材料/超表面能源与传感器件等领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致力于探究微纳尺度下光/热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以及运用微纳加工手段开发新器件,实现在能量收集转换、红外探测、气体传感、辐射制冷、智能/节能玻璃等领域的应用。已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4)、ASME第六届国际微纳尺度传热大会Best Paper Award、亚洲热科学与工程联合会(AUTSE)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

(物理学院 张凯华)